一個出色的單位總是和一位出色的領導人聯系在一起的。走進山東兗礦集團東灘礦機修廠托輥車間,你很難想象,他們是如何用三個月時間就償還外債150萬元,又是如何三個月創產值180萬元。這一切,都與“托輥姐”班長丁玉民的努力分不開。
丁玉民今年41歲,臉上總是掛著恬淡的微笑,可對待工作她又是一個敢于挑戰自我的人。2011年7月,因礦井非煤政策調整,原東聯公司托輥廠改編為礦機修廠托輥車間,為井下加工、維修大型皮帶機托輥、皮帶扣等礦用設備,得知這個消息后,丁玉民當下決定從收入豐厚的綜機公司調至機修廠托輥車間擔任班長。朋友們都勸她,“你拖家帶口的,為什么要去這個除了托輥就是托輥的窮單位?”然而,這個倔強的女子卻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反對,毅然做出這種逆常理而行的抉擇。對她而言,新工作就是一個新挑戰。
原托輥廠屬股份制單位,收入與效益直接掛鉤,自主性大,而歸屬礦機廠后屬礦井地面單位,不僅工作量大、獎金系數低,在管理上還更為嚴格,職工因此心存疑慮,對托輥車間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有的甚至失去信心、另找門路。
“打開職工的心結,讓職工正視現實,看到托輥車間美好的發展前景!”敬業的丁玉民很快進入工作狀態,連續10余天,白天在車間與職工一起交流,推促設備調試、加快生產進度,晚上走門串戶訪職工,向大家講透政策,擺清整體有利形勢,幫助大家解開“戀舊情結”。“訪問一個家,溫暖一大片”,職工害怕歸屬后“沒人管”的疑慮打消了,心里踏實了。
萬事開頭難。成立伊始的車間就像一張簡單的白紙,但在丁玉民的信念里,不管怎樣都得要干出一個受職工歡迎領導滿意的好班長來。為了改善車間的環境和管理氛圍,丁玉民充分調動自己的人脈,到兄弟單位學習取經,所有管理制度都經職代會公布討論,特別是獎金分配、任務安排,做到全班一盤棋,落實同一個標準,實施“陽光操作”,加強群眾監督。以公平、合理與透明贏得了職工的認同,從根本上減少了因攀比而引發的矛盾糾紛。
業精于勤。每天丁玉民總是最早一個趕到車間,最晚一個下班,到任8個多月,從來沒有休過一個雙休日。2011年10月,礦上急需規格型號不一的托輥2000件,而當時班里還擔負著托輥維修任務,本來就需要加班延點才能完成,“真是越渴越給鹽吃!”丁玉民回憶說,煤井下的需要就是命令。關鍵時刻,她主動請纓接受了這項任務,合理組織安排人員分工和作息時間,每天從早上6點工作到晚上8點,職工們你追我趕,比進度、比質量,餓了就在車間吃自帶的盒飯。而她不但要完成自己的進度,還要負責下料、安裝、測試、驗收,把自己的工作時間延長再延長,每天很晚才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家。就這樣連續突擊了半個月,終于完成了托輥生產任務,且產品檢驗合格率達到了100%。
“我們一般是每天八點開早會,但是班長要求職工提前十分鐘來,談談自己昨天工作中有哪些地方遇到困難、哪些地方需要改進,班里22名職工每人輪流一次,這樣,每天的早會就成為工作改進的發布會。下午晚會也提前10分鐘開,讓大家對當天工作完成的數量、質量以及工作態度進行自我評價。”“班長要求我們下班前必須把電源、燈、水管都檢查一遍,看是否關掉。”這些話語出自該班職工之口,有22年綜機設備加工、維修經驗的丁玉民在班組管理上的細致可見一斑。
每天,丁玉民都要與技術人員一起仔細研究圖紙,吃透規范標準,優化工藝流程,平時生產遇到問題或加工受阻時,總是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盯著問題解決好了才離開。一次,要下班了,她發現一個托輥有一頭忘加托輥卡簧,親自動手安裝上后還不放心,就又將當天生產的所有托輥檢查一遍,直到晚上8點才回家。她不但在工作上交待細、檢查細、操作細,對職工的生活也照顧得無微不至,誰家有難事,哪個職工有情緒,她都了如指掌。丁玉民常說作為班長要胸懷大度,不對任何人有偏見,每個職工都有優缺點,要看見優點,創造條件,讓大家積極性都充分發揮。
現在,托輥車間職工月獎由原來的人均300元增加到現在的700元,成為礦金牌班組,大家伙從心眼里感覺到幸福:“菏澤有個唱歌的‘大衣哥’朱之文,咱們班長就叫‘托輥姐’吧,今后跟著她干準沒錯。”